手持式表面粗糙度检测仪的测量一般包括测量前准备、测量过程操作、测量后数据处理等步骤,以下是具体内容:
选择合适的探头:根据被测表面的形状、粗糙度范围和测量精度要求等,选择匹配的测量探头。如测量较粗糙表面可选用较大触针半径的探头,测量精细表面则需用较小触针半径的探头,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安装电池或连接电源:确保仪器有足够的电量支持测量工作,避免测量过程中因电量不足而影响测量结果或损坏仪器。如果是可充电电池,要提前充满电;如果使用外接电源,要保证电源连接稳定。
开机并预热:打开仪器电源开关,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预热。预热的目的是使仪器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确保测量精度,一般预热时间为 5 到 15 分钟不等。
校准仪器:使用标准样块对仪器进行校准。将探头放在标准样块的表面上,按照仪器操作界面的提示进行校准操作,使仪器显示值与标准样块的已知粗糙度值一致。校准是保证测量准确性的关键步骤,每次测量前都应进行校准,且要确保标准样块的表面清洁、无磨损。
清洁被测表面:用干净的布或溶剂清除被测表面的油污、灰尘、切屑等杂质,以免这些污染物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一些特殊的表面,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除锈、除漆等。
放置并测量:将探头轻轻放置在被测表面上,使探头的触针与被测表面良好接触,然后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以均匀的速度移动探头进行测量。测量时要保持探头的移动方向与被测表面的加工纹理方向垂直,以获得准确的粗糙度参数值。对于一些不规则的表面,可能需要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或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测量点进行测量。
记录数据:测量完成后,仪器会显示出被测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如 Ra(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z(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y(轮廓zui大高度)等。记录下这些数据,如果需要测量多个点或多个表面,要做好相应的标记和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处理。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测量目的和要求,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例如,可以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参数,绘制粗糙度曲线,或者与产品的粗糙度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被测表面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关机与保养:测量工作结束后,关闭仪器电源,取出电池(如果是电池供电),将探头清洁干净并妥善存放,防止探头损坏或污染。同时,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如清洁仪器外壳、检查探头的磨损情况等,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和保证测量精度。
免责声明:本平台文章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转载文章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作删除处理以保证您的权益!